救世會期刊

2022-04-01
2022.4月期刊:社會弱勢的守護夥伴


每年的4月2日為「社工日」,政府為建立社會工作的體制,於1997年4月2日通過社會工作師法,同時把此日訂為「社工日」,以此肯定社工對社會的付出,期許社工繼續為建立社工專業奮鬥,並拓展社工服務網絡連結和工作視野。
 
對於社工工作一般最熟知的不外乎個案關懷訪視、補助審核、電話諮詢與會談等;每個不同領域的社工,有著不同的角色職責,但卻都有著共同目標,那就是透過專業評估及資源善用,陪伴弱勢族群同行,協助問題解決與社會適應,為弱勢族群在艱難的處境中點燃一盞希望之燈!這樣的陪伴相當考驗專業能力與承諾,那麼,社工們在專業的這條路上,是怎麼度過並持續在社工界付出呢?小編特別訪問了本會幾位資深的社工,邀請他們與大家分享從事社服工作的心路歷程,也藉此感謝他們多年來無怨無悔的付出:
 
S是在救世會服務多年的社工。最初因為學校的暑期實習來到救世會,沒想到一晃眼就過了15個年頭。曾經手過婦女救援及收出養的案子,印象最深的是服務過的許多經濟困難的個案,總是在得到金錢補助後,轉身就立即花掉,缺乏長期規劃的意識。她觀察到個案大多不會考慮到月初就把錢花光,月底該如何度過?而導致不斷重複貧困的循環。因此S希望自己對個案的最佳幫助,都是引導他們如何過更好的生活,最終能讓他們靠自己自立。S提到也曾經遇到非常努力向上的個案。個案家中人口眾多,也有智能障礙者,但她一肩扛起全家生計,不但照顧家人,還完成了學業,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讓S印象深刻,甚至也激發了自己的動力與熱忱。而她在成為社工之後,在工作上學到的,竟然能運用到日後對自己孩子的教養上,也是S意想不到的收穫。
 
遙想學生時代,國中時的K就已立定志向,發覺自身的需求無法被照顧者滿足,而想成為能照顧到孩子需求的大人。在探索了各種職業背後的核心價值後,決心以社工為職志。高中時參加心理研習社,並接觸到一些有各種需求的族群,才發現很多問題無法只用傾聽解決,需要有專業來支撐,這時也更堅定了K繼續往社工這條路前進的心念。大學時她到不同地方實習,甚至參與過年幼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的共融教育,為投入社工職涯做足準備。進入救世會後,從最初負責國內收養的案子,到現在的兒童及少年寄養服務,她表示在面對寄養家庭時,鼓勵、接納、肯定並陪伴父母面對親職角色上的焦慮,當對方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與信任後,就能漸漸地一起將焦點放在教養的方法或態度,與社工一起討論,並與孩子產生良性的互動。15年了,K仍在社工的領域持續深耕,期望與更多人一起好好的愛孩子。
 
T姐是救世會的資深社工,年資已屆滿35年的她,目前仍在社工的崗位上盡一己之力幫助有需求的人。她最津津樂道的一段回憶,是在救世會早期創辦的未婚媽媽之家。未婚媽媽之家收容了許多第一次懷孕的未婚女性,而T姐的任務,就是教導這些未能自立的女孩們做菜、清掃、記帳等日常的值日生工作,就像一位舍監阿姨的角色。時間快轉了三十年,至今仍有當年的小媽媽打電話到救世會尋找T姐,問候近況,緬懷當時的趣事,笑得很開心。T姐形容她與當時的小媽媽們是革命情感,由於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她們幾乎都住在一起,形影不離。擁有護士資歷的T姐,在照顧懷孕的女性時更加得心應手,產檢及陪產都有她陪伴,她曾經看著無數的孩子出生,甚至到孩子長大成人後,陪同與原生家庭見面。提到被出養的孩子,常年協助尋親的T姐也有諸多感觸。尋親是一條漫長、變化多端的路,當孩子成年,開始有了尋根的念頭,救世會期望扮演的角色是陪伴被出養人找尋生命拼圖的重要歷程,與他們一同面對喜怒哀樂,也陪他們一起成長。然而社工在為被出養人尋找原生家庭遭遇的困難卻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常常是漫長無果的找尋。尋人的箇中滋味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形容。問到T姐如何能在社工界堅持這麼久,她笑了笑,說也可以稱她為老好人,大概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多做些什麼吧,然後就這樣35年了。
 
獻給所有孜孜不倦、助人為樂的社工,這個社會因你們而美好。



閱讀本期其他文章
在關係中發展接納
親子出遊趴趴GO│宜蘭一日遊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