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會期刊

2023-05-08
2023 05 期刊|聽見家的溫暖聲音:聽損兒聽能復健課程



 小芸緊緊跟著媽媽,半個身子都藏在媽媽後面,但一雙左顧右盼的眼睛閃亮亮的,藏不住對新環境的好奇。小芸今天來到的教室不是她熟悉的幼兒園,而是中山醫學大學裡的「聽能復健教室」。
 
在媽媽的陪伴下,語言治療師利用顏色鮮豔的教具、動物和物品的模型玩具、印章等等工具,帶著小芸學習說出不同顏色、物品、動物、交通工具的名字。「是誰來了?海豚來了哦!妹妹,你告訴媽媽,是誰來了?」配合孩子的注意力時長,治療師以較快的節奏引導、轉換遊戲,加上主要照顧者的參與,小芸非常積極而專注的投入這些「遊戲」,跟著治療師開口:「海豚來了!」
 
將要滿四歲的小芸,平時會說的詞彙比同齡少,咬字也不清楚,但個性活潑,和家人溝通也不成問題。在進入幼兒園就讀後,學校老師觀察小芸口語落後情況比較特別,因此建議到醫院做詳細的聽力檢查。待篩檢的人數眾多,收到評估結果後已過了好幾個月,家人這才得知小芸其中一耳的聽力有中度受損,須要盡快配戴聽覺輔具,也就是「助聽器」。
 
從那之後,媽媽就帶著小芸往返各大醫院、語言治療所,從聽力鑑定到輔具的使用和保養、補助申請,她從零開始蒐集資訊,研究聽能受損的孩子需要哪些幫助、有哪些可用資源,她陪著小芸去上課、在家中也繼續引導和練習。一家人也曾感到疲憊不堪,但是從其他人的分享中,小芸的爸媽瞭解到,小芸的聽力受損不僅僅是聽不清楚而已。聽覺會影響她的說話和發音、認知能力的發展,這些與她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密不可分,更攸關小芸如何建立自信、對外在事物的看法。而幼兒時期正是最關鍵的學習黃金期,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就像是在和時間賽跑。
 
聽力受損的成因很多,樣態多元,有部分孩子在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正常,幼兒時能發展出口語能力,但成長時卻漸漸失去聽力──缺乏聽覺經驗、說話時聽不見自己聲音,以致讓聽損兒童可能因發音不清被要求重複,或者聽不清他人話語而被誤解,最終對於「學習說話」感到受挫,不願再開口。反之,要是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孩子的語言、認知、學習與社交能力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各大醫院的資源有限,孩子從聽力篩檢到參加語言治療,經常需要等待數月甚至數年。有鑑於此,救世會和中山醫大持續合作辦理「聽損兒聽能復健課程」,為弱勢家庭聽損兒童提供多一個免費管道,支持為孩子奔走操心的家長,減輕照顧壓力。
 
今天的課程來到尾聲,治療師和小芸約定好下週再一起「玩」,在門口道別。小芸媽媽蹲低身子,陪著還有些亢奮的小芸穿鞋子。一起參與了一整節課,媽媽的身影看起來有些疲倦,但看著小芸開心的對著教室裡每個人大聲說「拜拜」,媽媽也忍不住笑了,似乎也為小芸的進步感到驕傲。
 
面對孩子的聽能損失,家長經常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與時間,再加上電子輔具、治療課程的高額費用,而補助資源又有限,家庭在教養上、情緒上、經濟上所承受的壓力都不容忽視。聯合國將5月15日訂為國際家庭日,提醒社會關注家庭作為「社會最小單位」的重要性。救世會也將繼續為更多家庭連結聽能復健及多元的早療資源,在這段長路上支持家長,期許每個家庭都能幸福平安的陪伴孩子成長,聽見家的溫暖聲音。

 

本期所有文章
和自己好好對話
說故事很簡單!親子共讀
育兒育兒支持:到宅育兒指導服務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