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會期刊

2024-06-01
2024 6月期刊|今天甜甜圈?明天是窟窿?



「樂觀」好像一座發電廠,讓我們可以更有能量地去解決問題;「悲觀」像是預警系統,讓我們懂得事先偵測最差的狀況,以預作準備。然而,盲目地樂觀,容易忽略現實的風險,忘記要未雨綢繆;一味地悲觀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負面觀點、負面期待,缺乏努力的動機。

樂觀與悲觀,並非絕對的好或壞的性格歸類,而是可以轉用的思考能力,當家長遇到孩子對某件事情有過於傾斜的想法時,若能善用這兩種不同觀點,作為平衡思考的引導,能為孩子帶來實質的啟發。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呢?

暢銷書《從A到A+》談到一個觀念:長期地對結果保持樂觀,但適度用悲觀來思考準備過程。

當你的孩子在學成績一直不出色,跟同學相比始終處在後段班,是否就此判定他很笨、沒有競爭力、一輩子不會有出息?請跳出這個思考框限,你要相信孩子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強項,要有好的成就,只要在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從孩子的內在特質,陪伴他發現興趣及志向,或提供資源幫助他跨越困難。

其次,「事實性內容」勝於「評斷性分析」。例如,當你要描述孩子的考試成績,根據事實性內容可以這麼說:「他第3次考試的總分比前一次進步12分,排名推進3個名次,雖然還是在後段班,但已經不是吊車尾了」;而評斷性分析會是這樣:「這學期有3次考試,他的分數每次都輸給別人,遠遠落後第1名同學,我看他要考上好學校是很難了。」是否看出差別了?

評斷性分析通常會根據經驗、價值觀、直覺、甚至個人喜好做分析,容易淪為不切實際的想像或推導,進而形成親子溝通的壓力。假若你不擅長描述事實性內容,建議找一位善於傾聽的對象做練習,當對方願意給你時間好好闡述,就能從容地將事件好好梳理,比較能抓住事件的重點。

最後引用聖經「看自己合乎中道」的觀點——對於自身的天分、才能、學問,不過度看重或看輕,並隱含著自我接納。同樣地,你可以幫助孩子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而非為他貼上很多標籤,這些標籤不論是好的、壞的,都可能影響他錯誤的認識自己,亦影響你接納他的本樣。

---------------•
❤️如果你對於如何實踐上述的建議感到好奇,並想將其運用在育兒上,歡迎和我們聯繫。救世會特別為「養育學齡前子女的婦女及家庭」提供教養知識、情緒心理支持、家庭角色調整與育兒壓力調適等關懷支持服務。如有任何相關問題或需求,請致電02-27290265分機121,聯繫郭社工。


 
本期所有文章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