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會期刊

2024-07-01
2024 7月期刊|我是誰?



「我是誰?」

這個問題,我經常問自己。

青少年時期,我覺得必須很努力、很努力才能融入周遭的一切,我會自我懷疑,不確定所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歸屬感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特別是友情,我時常在確認對方是否真的認同我,因此我無法完全做自己。當我再長大一點,我漸漸疏遠了朋友和家人,對自己的膚色與外貌感到不舒服。

或許我真正需要自問的是:「我喜歡自己嗎?」

經過一番猶豫,我在19歲時決定求助心理諮商師,透過會談,我覺察到這些情緒感受的來源以及它們對我行為的影響:被生母拋棄的創傷,我無意識地發展出一種防禦機制,我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以為這樣他們才會接納真正的我。

但「我是誰」?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多年來,我學會了相信自己的直覺,這是一個不斷試誤的過程。我長時間處在孤單、寂寞、不安感當中,幸運的是,我擁有父母和手足的愛與信任,對於陪伴我度過那些困難的、美好的時光,幫助很大。

正視「我是誰」,攸關承認與接受——承認經歷過的痛苦與悲傷,承認孤獨和不安的感受,承認並非一切都會按照計劃進行,承認曾經做出無法重來的選擇,藉由坦然接受及自我探索,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儘管有時並不容易。

近年來,我更加自我理解,滿意自己的現狀,對於家人和朋友充滿感激,不過我還是有種缺乏感,感覺部分的自己好像空掉了,並不完整,我期待在見到生母後,這個空白會被填滿。很遺憾的,她拒絕與我會面,雖然我曾想過這個可能,在實際獲知時仍然感到極大的痛苦,「那個小男孩再一次感覺到被生母拋棄的傷痛」。

「接受」聽起來比逃避容易。

我說的接受,不是指一切都沒問題,繼續過原來的生活,而是要承認存在過的痛苦和悲傷、再次浮現的不確定感、無法選擇所帶來的無力感,擁抱那種感覺並接受它的存在,「是的,我依然有所缺憾」,至於它是否會消失,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我非常感激現在的生活,是生母給了我這個機會,她歷經懷胎九月,卻在生下後棄養自己的孩子,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都是極困難的事。因此,我的感激和悲傷是緊密相連的,這兩者對我同等重要,屬於我現在很大的一部分。

你好,我是Alfred。

今年24歲,我的人生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我出生時就被出養,我面對過許多障礙,未來的挑戰還會更多。與其向他人證明自己,現在只想試著自我證明,我比想像中更有潛力,我對擁有的親情跟友誼心懷感激。

每一天,我對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都有更多了解,這當中有起有落,有笑有淚,有不確定性也有信任,我信任自己的直覺,明白空虛和變數是可以存在的,因為最終,這些造就了你是誰。我對自己感到滿意,我相信,如果你對自己滿意,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找到它們的方向。


---------------•
❤️Alfred在整理自我的過程中,跨越很多難苦,拉回到原生始點,他有一個被賦予光明前程之意的中文名字,現在來看,這是生母唯一但長久的祝福,或許生命的難處,讓「愛」無法具體展現,而每個生命,總會開展出專屬自己的人生境遇,對於所有悲歡離合,我們給予祝福,祝福生命裡的每一篇章,都能順利翻至新頁,繼續下一回合的探索。

(為尊重個案隱私,Alfred是當事人代稱)


 
本期所有文章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