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會期刊
2021-02-01
2021.02月號期刊:寄來之,則安之
寄養家庭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寄養家庭?
如何成為寄養家庭,做孩子溫暖的依靠?
寄養家庭的重要─兒少安置去機構化
寄養家庭是幫助兒少暫離高風險環境的必要處遇。此處所謂兒少,包括身心受虐、遭受忽視、父母失蹤或入獄、或其他被政府評估為家庭失能、具保護需求的嬰幼兒或十八歲以下青少年。除非其他親友能接手代為妥善撫養,所有家外替代性照顧中,比較起機構安置,寄養家庭是更貼合家庭模式的選項。
機構安置固然能保障兒少的身體健康及安全,但由於人力編派的限制及流動的職場常態,對某些敏感氣質的孩子,易造成回應情感的遲疑與障礙。寄養家庭的功能,非親非故卻能如親如故,恰恰彌補了這些缺憾。雖然共處時間從數周至數年長短不一,但家庭模式能為孩子帶來安定、規律的生活,寄養爸媽對孩子能持續關注,讓孩子逐漸從擁抱、包容中學習被愛,在自信中撫平過往傷痕。寄養童將於原本照顧者排除育兒風險後,重新回歸原生家庭,或者安排出養;所以幫助孩子做好情緒轉換的準備,降低環境交接時孩子的焦慮感,也是寄養家庭的任務之一。
寄養家庭戶數銳減─供需失衡
在台灣,雖然政府於民國75年就啟動了「兒童家庭寄養服務」,更在101年頒布「兒少家庭寄養服務工作基準」,將寄養服務制度化;但近年來由於寄養服務者愈趨高齡及寄養經費不足的反向誘因,寄養家庭出現了退出多於加入的現象,108年衛福部公布的寄養家庭戶數,也在過去十年中明顯下滑了20%。劃時代的資訊進步補強了兒少通報系統,讓侵犯兒少權益的案件一一曝光,但為失依兒少提供家庭庇護的救援工作,同時也面臨了寄養家庭短缺的斷層危機。
強化寄養家庭陣線─補充經費、注入新血
「寄養家庭是志業,不是職業」,這樣的理解,應該是投身寄養家庭所需的原始配備。政府按月發放的補助金大約三萬多元起跳,足以應付孩子基本開銷,除此之外,政府及委託機構也力謀對策,務使依孩子特殊需求另外追加的費用更充足,以及對優秀寄養家庭提供獎勵金及喘息方案,讓寄養家庭不致半途退出。
吸引年輕家庭加入寄家陣線,更是當務之急。年長寄養家庭逐漸因體能下降而停止服務,在等不到新血注入的情況下,雖然孩子還是可以進入機構接受安置,但缺乏家庭式照顧,仍是一種不得已。兒少安全是社會工程的基礎,如何邀請更多願意挺身而出、參與建設的家庭投身寄養行列,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當然,除了這些條件,還需補充多元的職前預備。因為多數寄養童正處於認知啟蒙階段,容易對生活的改變產生困惑及壓力,對自己成為寄養童的原因也一知半解;因此,即便是短暫相處,照顧這樣的孩子還是不能僅憑滿腔熱血、說寄就寄;為避免頻繁更換寄家對孩子造成再度傷害,參與者接受親職教育及配合訪視評估的意願,和良善的初衷同樣重要。
閱讀本期其他文章
恭賀新喜,新春愉快!
寄家故事│幸福轉運站
寄來之,則安之
最強戰友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