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康今年十六歲。一百七十公分高的他,舉手投足間流露一股靦腆的違和感,加上怯生生的眼神,不難讓人察覺他是名心智障礙患者。這天,阿康被社會局社工帶來活動中心的目的,是要透過視訊,讓阿康在救世會社工的陪伴下,和出養到海外的妹妹見面。
當收養爸媽和妹妹出現在螢幕上,社工馬上發現,雖然妹妹出養多年,但阿康還是一眼認出了妹妹。社工鼓勵他提出早先預寫在紙上的問題,他害羞的捏著紙角,說不出話來。或許是看出了阿康的不知所措,收養爸爸率先熱情的打招呼,社工即時翻譯著,給足時間讓阿康慢慢反應過來,待他逐漸放鬆心情、露出笑容,才終於展開了和妹妹對話。相對於哥哥的緊張,妹妹倒是從頭到尾興高采烈,雖然她已經不會說中文,但透過社工翻譯,阿康也能逐一接住妹妹的問候。
「妳過得好嗎?」「我很好,哥哥你身體好嗎?」「好,那妳幾歲?」「我十三歲,哥哥你幾歲?」「那妳過得好嗎?」阿康的聊天會這樣不斷回到原點,有時難免讓人無以為繼,但妹妹總是耐心等候,兩人就這樣聊了快一個鐘頭。讓社工驚喜的是,兩人在說再見之前,妹妹忽然對哥哥說出中文的「我愛你」,阿康很高興,笑得合不攏嘴。
後來我們從養父那裏得知,因為妹妹出養時已經九歲,對哥哥其實是有記憶的,她會期待每次和哥哥視訊的日期,並反覆練習說中文的「我愛你」。雖然沒有把握哥哥能聽懂她所有的話,但最重要的這三個字,一定要讓哥哥收到。這一點,社工經由這次視訊驗證了,這是阿康今年收到的第一件寶物。
放諸救世會服務的收出養個案,有身心障礙手足的原生家庭其實不在少數,除了經濟問題,這些特殊需求孩子的照顧壓力,也時常讓家人無法負荷。有鑑於此,救世會社工在個案順利出養後,持續關懷著這些脆弱家庭,例如住在寄養家庭的阿康。多虧了寄養媽媽,阿康已經可以自己搭公車上學、放學、甚至去教會參加活動,雖然還是很害羞,但透過與人群接觸,他也逐漸學會社交技巧。社工記得,聽到阿康第一次說謝謝,是當他收到社工帶去的一大袋全新文具,他興奮地反覆打開袋子瞄一眼又闔上,說出謝謝阿姨那一刻,社工感覺有淚水在胸口流動;「那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像終於聽到孩子叫媽媽一樣啊」社工說。
閱讀本期其他文章